像树一样生长
像树一样生长
序
作为一个文学水平巅峰停留在初高中的人来说能想要放下手中的ddl来写一些文字可谓极其稀有了,即便如此,我的确是有些东西和感悟要写,算是记录,算是回忆......
一些思考
大学,确实是有些魅力的,它令人着迷的点不仅是你摄入的知识(虽然你科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干这个),还在你接触的人,看到的事。因为贵专业的缘故,其实我并没有接触到什么人,每天做的事也远不如进入大学前幻想的精彩,不过好在,我还是有了些思考。
学业
首先自然是讲讲学业,不知道其它学校或者华科其它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水平怎么样,但是口口(华科计院)的教学实在不敢恭维,学的东西有用吗,肯定是有用的,但是内容确实也没有紧跟时代,再加上奇怪的时间安排,一门课学下来最后毕业了脑子里剩下的东西并不多。
大多数人只是为了保研出国或者奖学金卷一个高分(羡慕会考试的,我想卷高分都不会),毕业了工作是不是计算机方向都不一定,就算是,大多数技能都是自学,即便你保研了,最终目的只要是就业,无非就是多读3-5年书,拿个研究生博士生的学历,让你在大学的 “温床” 多停留3-5年罢了。那如果留校执教呢,做科研确实是辛苦且伟大的工作,并且学术界不乏认真努力有成果的导师教授,但兼顾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又有多少呢,不挂名不水论文的人又有多少呢,不接横向的导师又有多少呢。但是不可否认保研,出国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,这也是大多数人(包括我)即便想也不敢置之学业不理的原因。
当然了,这样的思考太过于主观,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对学业的理解,想好自己怎么走最重要(谁来帮我想想我该怎么走 )
世界观 & 方法论
再来讲讲方法论和世界观。随着见识的积累,我对世界的构造和运作的感知确实是增长了,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,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,如何走接下去的人生,怎么把生命在有限的时间过的丰富精彩,我的方法论似乎还停留在初高中,你可以说是学生思维,也可以说是一种固化体系下的茫然感,简单来说,就是读的书太少(害)。
都说成长就是慢慢能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,我也发觉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。
有时我挺急的,例如代码一直debug不出来,调不通,我不是沉住气耐下性子思考发现问题,而是开始烦躁,心态炸裂,四处求救,甚至copy别人的,想着之后再研究问题出在哪。
有时我不懂得拒绝,总是老好人的角色,或许在互联网上还犀利些,但实际这样活得有点儿累。
有时我对待陌生人总是过于的热心,却因为懒放假在家都不愿意多去看望一下家里的老人(好在这个暑假开始多起来了),不珍惜和家庭相处的时光,初中的政治课教了我们 “家是心灵的港湾,是永远的避风港”,但作为家庭的一员,这种关系是相互的,我也得努力,多投入时间,去成为别人的港湾和避风港。
有时候我会耗费自己的身体,牺牲一些健康,去达成后来回过头发现无关痛痒的事情,别等到年老了发现为此养了一身病,但我明白有时候当下很难放下(不然就太佛了),希望能减少,身体第一。
有时我思考问题太过宏观,常常想生命的尽头,一辈子应该怎么安排,想要走的每一步都正确无瑕,结合上完美主义的坏毛病,直接导致了做事情进入状态慢,效率不高,过于谨慎,如履薄冰,但其实很多事情是得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成长,光靠想是想不出结果的,或者就是从书中汲取智慧(读书真的太重要,希望我能挤出时间看看书!)所以不如专注眼前。
有的时候我明明懂得很多的这些道理,但就是执行力不够,意志不够坚定,浪费了太多时间。
本学期目前的总结
这学期经历了很多事,进了联创,了解了一下就业的学长学姐发展方向,每天被新人任务折磨的半死不活;进了鄂港联,认识了好多有意思的小伙伴,也参加了很多活动,最重要的还是锻炼了一些技能;开始采用新的应对考试模式(能不能破釜沉舟成功另说),开始翘一些课(真是不好但听不懂咋办)。
前两天看了b站一个关于俞敏洪的视频,主题叫奔流,主要讲述了双减后的新东方和他的一些故事,颇有感触。三十余年的创业生涯,中国的经济如大河奔流,巨浪淘沙,无数时代的弄潮儿乘势而起,绚烂至极,又转瞬即逝,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始终立于潮头。每个人都有想成功的梦,"somebody has to win, so why not be me", 但有赢必有输,所以"somebody has to lose, just do your best"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变的焦虑,犹豫,不安,功利,害怕失败,但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漂浮在空中,不踏实,不沉稳,明明胜利是一时的,失败才是主旋律,正是那些百折不挠的经历锤炼了一个人,那些一次次的失败塑造了一个人。
结语
人的一生很长,应该活的像跑马拉松。
人的一生很短,希望能成长为更好的人。
诸君共勉。
2023.10.28 于华中科技大学启明楼联创团队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Eason-hk-barcelona!
评论